我國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在同年從日本引進物流這一概念。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到了21世紀,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的物流業有了飛快的發展。三十年中,物流業經歷了三次大的飛躍,物流業的前景值得期待。 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分成三次飛躍:第一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物流基礎工作的全面展開;第二次是加入WTO,對中國物流業的全面沖擊;第三是 “十一五”規劃,物流產業地位的全方位確立。2001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物流基礎工作全面展開。中國物流作為一個行業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成立和開展物流基礎工作是開創性的、全局性的和戰略性的,對中國物流事業的推進是一次飛躍。 中國加入WTO, 給中國傳統物流業以巨大的沖擊。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加快了我們民族物流企業的興起,在某些方面要超過外資在中國的企業價值。 而2006年的 “十一五”規劃,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現代物流業寫進我們的五年計劃,中國物流業將出臺一個專項規劃,這是前所未有的。 今后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重點要解決什么問題呢?第一道門檻是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第二道門檻是物流服務商的優化組合。第三道門檻是體制性約束。 第二產業的 “第三產業化”。中國的第二產業的 “第三產業化”非常迫切,而且正當其時,我們如果再不起步的話就晚了。第二產業的 “第三產業化”講的是中央文件上講到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同步發展,制造業第一步解決后勤的社會化;第二步解決服務業的專業化,第二產業內的服務業從制造業中加以分離。這個分離非常重要,當然分離也非常困難。服務業要從制造業中分離,物流業首先要從制造業突破。原來我們認為, “十一五”期間物流總成本在GDP的比率能夠下降2個百分點。但是2001年物流總成本和GDP的比率是18.8%,我們花了6年時間,到2007年底,這個比率仍是18.4%,就是說只下降了0.4個百分點。那么這里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太高,工業品的物流總額占了我們全社會的物流總額的87.8%,很多的物流成本是在工業制造企業產生的。那么制造企業本身來運作物流和外包給第三方來運作物流,這個物流成本是絕對不一樣的。所以,現在中國99%的中小企業不應以自營物流為主,應該是以外包為主。那么這樣一種模式,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也需要中國制造企業的領導人的理念轉換。從傳統物流到供應鏈物流這個過程美國制造業花了50年的時間,中國不能花那么長時間,所以第二產業的 “第三產業化”給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設置了一個非常大的瓶頸,也是必須闖過去的關口。 物流服務商的優化組合。中國的物流公司成立比較晚,不少物流公司是從那些運輸公司、倉儲公司等等轉軌過來的。應該說我們的物流企業還比較年輕。以前,國有、民營、外資物流公司三足鼎立,但從2006年開始,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在改變。中國將進入通過并購整合的時期,在三類物流公司中,以運輸為主的物流公司利潤率最低;以倉儲為主的物流公司利潤要比運輸為主的公司高一倍;綜合型的物流公司它的利潤率要比以運輸為主的公司高兩倍。這里有個關鍵的東西,第一個我們的物流公司規模還比較小,第二個就是我們的物流公司功能不全,一體化運作能力弱,特別是供應鏈設計,進行流程再造,我們絕大部分物流公司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第二個關口就是我們的物流服務商本身怎樣做能使產業提升。我們物流業是先進的,但實際上好多物流公司是落后的,運作不合格。我們物流本身也有一個企業提升和產業提升的問題,有一個整合的問題。現在外資在加緊整合,國有物流公司也在加緊整合,民營也在加緊整合。我希望這個整合能夠加快進度,經過幾年的整合在全國真正形成有上百個在國內或者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物流公司。當然,物流業的基礎是中小物流企業,所有的行業,都是由大中小企業集合的,必須有一個合理的企業結構比例。 第三道門檻是體制性約束。目前來講整個中國的體制性約束還非常厲害,比如說物流資源,很多東西進不到市場,還是壟斷性的,物流市場市場化程度低;現代物流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復合型的產業,很多部門還沒形成一個合力,組織化程度也比較低。所以這種體制性的約束,目前來講也是影響中國物流發展的一個非常大的關口。